从1901年我国中小学正式设立地理课程以来,气象科学就一直是《地理》教科书中的内容,那时气象科学并没有成体系地传授 给学生。
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气象站被逐渐引进中小学校园,气象观测成为课外兴趣活动之一,激发了无数青年对天气和物候现象的 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的科学普及与气象科学教育,校园气象站如雨后春笋,在各地中小学校园里纷纷建立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校园气象站已经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和对中小学生实施“科技 教育”的载体与平台。
教科书从小学到高中气象科学方面的内容的比重一直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气象科普馆和校园气象站在各地纷纷建成,可见 气象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这一块的高度重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校园气象站基本上形成了地面气象人工观测站、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和地面气象综合观测场等 三大规模结构格局,目前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联网。
我国校园气象站的规模和现状
现有传统校园气象站基本上是沿袭气象局地 面气象观测站的方式建设,相当于当地气象局的 一个下属地面气象观测站,是一个“技术型”和 “工作型”的场地,而不像一个“科普型”的平 台。
新时期校园气象站应当成一个“科普型”的 育人平台。“校园科普气象站”应当成为满足地 理教学的实际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技意识 ,优化校园科技教育环境,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 ,进行科学素质教育,进行地理科学探究和实践 活动,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安全防范、灾害自救 的科普教育及技能培训,进行应对气候变化、践 行低碳生活的理念科普宣传的平台。
在调查中发现,已建成的校园气象站严重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地理辅导教师,这也成为制约校园气象站发展的原因之一。
校园气象站缺少社会化的建站机制。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据国家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科普 室2009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校园气象站的建设与地域和经济发展状况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与政策扶持有关、与重视程度有关,目 前仅有0.3%的中小学拥有科普气象站。
校园科普气象站提升教学品质
科普气象站借助外力,整合资源,拓展气象科普教育外延。可以邀请气象局、教育局领导前来考察指导气象科普教育工作,同 时媒体聚焦广泛报导能够更好的宣传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工作,提升学校教学品质及完善教育设备种类,丰富教学生活;另一方面可 以提高学校在区、市、省的综合考评成绩,创建“气象科普特色学校”。
校园科普气象站组建构成
气象站配置表
标准校园气象站配备多功能自动气象观测站、人工观测仪器和气象哨(气象工作室)等构成。自动气象观测站可以通过遥测手 段将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辐射、日照等8大天气要素的全天候自动记录并自动输入计算机,每1分钟汇报一次, 还可通过特制软件与校园网联机;通过人工观测能直接获取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干湿球温度、气压、雨量、蒸发等天气要素准确 资料;可以查阅全年、全月、全天任何时间的气象资料;能作出单站气象预报和绘制天气图;可以批量接纳学生群体的学习与探究 ;能定期对学生群体进行气象科普教育。
分项介绍
“小学站”要结合气象自然知识的教学实践、生活安全防范的教学实践,利用校园“气象地面观测站”使小学生了解各类物候 和天气现象,能够看懂电视气象预报节目,突出气象自然灾害的正确避险和防范教育,在通俗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
“初中站”要结合物理、地理和科技知识的教学实践,利用校园科普气象站平台,能够“看云识天气”,能够理解和解释部分“ 天气谚语”,探索各种天气和物候现象的科学道理,突出各类危险伤害和天气自然灾害的正确避险和自救,在趣味性和动手能力上 下功夫。
“高中站”要结合高中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实践,校园科普气象站利用国家气象局现有互联网上资源,建立“互联网 气象预报室”,使高中生能够看懂气象云图和天气图,能够对气候变化、空气污染、低碳生活等概念有所了解,对陆地水文和自然 地理地貌有所了解,突出各类抢险和救援知识的应用,在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上下功夫。
气象科普软件平台
气象科普软件平台界面美观,功能完善,动态演示,学生更容易接受。可满足教学需求。提供实时气象数据信息查看、曲线生 成、数据分析对比、数据报表、导出等功能。只要能够上网,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查看。
源于国内重点院校,与多家高校长期开展研发合作,整体具备极强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
在新疆、佛山、深圳建立三个自主的智能制造基地,全面执行科学严苛的品质管理标准
三大生产基地一线生产技术工作150+,全年Z低产能在10万套以上,有效保障供货周期
奥斯恩通过CPA、CCEP、防爆认证、CNAS检测认证等近百项行业资质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