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奥斯恩净化技术有限公司

奥斯恩云入口 English 180 1875 5138
联系我们

建设目标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 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十四五”期间,将进一 步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监测能力 建设。

按照国家负责统一规范和联网、地方负责建设和运维的模式, 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和雄安新区开展非甲烷总烃(NMHC) 自动监测,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 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协同监测,以交通、工业园区 和排污单位为重点开展污染源专项监测,实现多污染物协同监 测和污染源专项监测双轮驱动,组建和完善全国协同控制监测 网络,全力发挥监测支撑保障作用。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18年6月16日) 

《生态环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国办发〔2020〕13号)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环监测〔2019〕86号) 

《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环办监测〔2020〕9号) 

《2021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环办监测函〔2021〕88号) 01 02 


image.png


设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类施策。国家统一规划全国细颗粒物与臭 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统一监测布点、建设和质控要求,制定 细化的实施方案,分类开展NMHC自动监测、PM2.5与VOCs 组分协同监测、污染源专项监测的能力建设,逐步形成PM2.5 和O3协同控制支撑能力。

(二)突出重点,补齐短板。突出重点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 较重、VOCs排放强度大的城市,在地方财政有保障的前提下, 优先建设和完善VOCs监测网络,加快开展PM2.5与VOCs组分 协同监测。同时,突出重点监测指标,O3超标城市加强O3前 体物的监测,污染源专项监测强化特征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监测。 

(三)问题导向,支撑管理。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开展大气污染因机制放在这里是否为因地制宜,摸清全国PM2.5 与O3复合污染机理的普遍性和区域差异性,为大气污染防治决策 提供科学支撑。统一监测和质控标准规范,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推动地方协同控制监测数据与国家联网,逐步形成更为全面准确 的国家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四)分清事权,统一质控。国家负责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规 范和质量管理体系,对网络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监测数 据的有效性和可比性,组织开展全国PM2.5与VOCs组分监测数 据联网,加强监测数据集成共享和深度挖掘,为PM2.5与O3协 同控制提供有力支撑。地方负责PM2.5与VOCs组分协同监测网 的建设和运行。


建设内容 

非甲烷总烃自动监测

建设范围 

在全国339个地级市及地级以上的城市和雄安新区开展非甲烷总烃自动监测,每个城市在人口密集区内的臭氧高值区域至少建设一个非甲烷 总烃自动监测站点。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非甲烷总烃,自动监测仪器全年运行,每小时出具至少1组监测数据。

 

OSEN-NMHC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系统 

我司自主研发的OSEN-NMHC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系统,可应用于现场非甲烷总烃浓度 24 小时连续在线监测,采用PID监测原理,配备 有7寸LCD触摸显示屏现场查看数据,超标现场声光报警,配备4G信号传输模块可远程传输数据,设备实现一点多穿,可对接至环保管控平台 ,同时我司亦配有大数据云平台可供使用,协助组建和完善全国协同控制监测网络。

image.png


细颗粒物与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协同监测 

在现有地方已建设的细颗粒物与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监测网络的基础上,补充建设,开展PM2.5与VOCs组分协同监测。 鼓励其他地区参照本方案开展监测。 

建设范围 

在PM2.5年平均浓度未达标的城市开展细颗粒物组分、氨气、气溶胶垂直分布等监测。“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VOCs排放量较 高的城市和其他臭氧超标城市须开展环境空气VOCs组分监测。

 

OSEN-WZ无组织在线监测系统

奥斯恩无组织在线监测系统,集成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体的无人值守的环境监测系统,能全天候、连续、自动地监测环境, 主要可提供PM2.5、TVOC、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监测外,还可对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大气压力,紫外辐射等气象 参数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应用、整合了多项智慧环保技术,在全面掌握、分析污染源排放、气象因素的基础之上,采用因地制宜的灵活设点方 法进行部署。实时统计各地区监测点的监测设备数据,并根据各监测点的环境条件及其污染情况,来分析与推测区域内整体的排放情况,实现对热点排 放区域整体监控,污染物扩散趋势推算以及排放源解析等功能;同时结合物联网、智能采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动态图表系统等先进技术, 整合、共享、开发,建立全面化、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区域环境在线监测平台,实现对控制污染源无组织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等综合管 理,为制定节能减排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和科学的辅助管理决策;为环保部门的环境决策、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详细的数据资料和科 学依据。

image.png

监测布点

每个城市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内的臭氧高值区域,设置至少1个监测点位;并根据各地臭氧污染特征和防控需要,在城市上风向或者背景点、 VOCs高浓度点、O3高浓度点与地区影响边缘监测点(下风向点位)增设监测点位。根据区域细颗粒物、臭氧污染特征及传输通道情况,增设区域传输/农村监测点位,重点加强省界、市界的区域监测站点,特别是主要传输 通道区域点建设,以分析臭氧传输路径和规律。后续根据协同控制监管需要进行适当调整。除定点监测外,根据实际情况,我司可提供移动监 测设备,增加移动监测。

建设范围

在“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和VOCs排放量较高的城市,建设公路、港口、机场和铁路货场等交通污染监测站。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非甲烷总烃、TVOC、车流量、气象五参等

监测布点 

交通点分为公路点、港口点、机场点、铁路货场点四类,针对各类站点监测对象的污染排放、地理环境和管理需求分别进行点位布设。 

①公路点:公路点监测的污染源为流动污染源,重点布设在直辖市、省会城市、重点区域城市的主要干道和国家高速公路沿线。在点位设置时,应考虑交通流的运行状态和时间上的不均衡性、气象条件、路旁建筑物形态和布局对污染扩散的影响。监测站点选址应综合考虑城市大小、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因素。

②港口点:吞吐量大于1000万吨/年的港口(商港、渔港、工业港、避风港等)须设立港口点,点位设置在港口作业区内。

③机场点:机场点须设置于机场管理区内,且尽量靠近跑道的下风向,所有承担民用航班的机场均须设立机场点。 

④铁路货场点:铁路货场点监测的污染源为货场内装载车辆产生的流动污染源,点位设置在主要铁路货运中转枢纽、公转铁货运枢纽、港口集疏港、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货场等。监测站点选址应综合考虑货场形态、装载区域位置、装载频次等因素。

 

工业园区专项监测

建设范围  

以“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为重点,在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涉VOCs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以及氮氧化物排放量 较大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开展协同监测。


协同监测项目 

氮氧化物NOx、CO、O3、SO2、PM10、PM2.5、TVOC


监测布点 

基于园区的污染源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设置园区站(园区内,可设置于区内重点企业厂界)、边界站(园区边界)和周边站(园区主导 风向下风向有代表性的人口集中区)等三类代表性自动监测站。在点位布设时,根据园区类型、区域面积、污染特征、气象因素等条件,在重 点工业园区的上下风向和(或)中心区域开展空气质量监测。10 km2以下每个工业园区设置2个站点、10-100 km2每个工业园区设置3个站点 、超过100 km2工业园区可增加设置站点。在“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和VOCs排放量较高的城市,建设公路、港口、机场和铁路货场等交通污染监测站。


OSEN-AQMS微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奥斯恩微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符合十四五规划交通、工业园区和排污单位污染源专项监测需求,监测项目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非甲烷总烃、TVOC、交通流量、气象五参等,是一款集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体的无人值守的环境监测系统,能全天候、连续、 自动地监测环境,按照“网定格、格定责、责定人”的理念,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域网格化监控平台,应用、整合了多项智慧环 保技术,在全面掌握、分析污染源排放、气象因素的基础之上,采用因地制宜的灵活设点方法进行部署。实时统计各厂区、监测点的监测设备数据,并根据各监测点的环境条件及其污染情况,来分析与推测区域内整体的排放情况,实现对热点 排放区域整体监控,污染物扩散趋势推算以及排放源解析等功能;同时结合物联网、智能采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动态图表系统等先进技术 ,整合、共享、开发,建立全面化、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区域环境在线监测平台,实现对控制污染源无组织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等综合 管理,为制定节能减排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和科学的辅助管理决策;为环保部门的环境决策、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和 科学依据。

image.png


项目实施

建设方式 

我司负责站点建设和运行,并将设备监测数据实时对接至政府监管平台。 

数据传输 

由前端监测点对环境进行24小时实时数据采集,并将实时监测浓度数据,通过4G传输网络发送至服务器监控中心(云平台),数据可对接 至指定监管平台,同时我司亦可提供慧环保云平台进行数据展示,并提供全流程服务解决方案。 


智慧环保云平台 

智慧环保云平台,主要依托于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模型进行建设,数据24 小时全天侯实时,接收、保存,并通过图表等形式具象化显示、智 能分析、智能告警提醒/管理,自动生成报表分析,集数据与视频于一体,实现污染溯源、趋势预测等功能,充分贯彻总量管理、总量控制的原 则,包含了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许多重要功能,充分满足各级环保部门环境信息网络的建设要求,政府部门可充分挖掘环境监测数据价值,打 通环境监测、监管的通道,形成一套集监测、预警、指挥、执法、管理五位一体的环境监管模式,构建区域化高分辨率监测网络,实现大气环 境精准化管理。切实为跨界各领域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提供科学、真 实数据决策依据。

image.png


技术特点

设备接入:云平台支持不同品牌监测仪器数据(符合212协议)同时接入,实现各项监测数据的同屏展示和查看,为准确 分析空气质量状况,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 

国控数据同屏输出:平台可根据前端监测设备的实际安装位置,自动调取最近的国控站数据,与监测设备的实时数据同屏 输出,便于比对分析。 

 GIS地图:数据展示功能与地图相结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展示不同地点空气质量时空变化功能概述。 展示区域级微站最新小时的标准AQI的污染浓度,并用颜色表示各污染物的等级。 在地图上选择某个站点后,显示站点详情:站点名称、站点状态、站点编号、站点地址,并显示各污染物近24小时的污 染浓度。 

具备风场图,显示实时的风场变化。

数据分析比对:可进行单站点或者多站点的数据比对分析曲线展示。 

巡航监测:支持续航设备监控模式,绘画巡航移动轨迹,并对应显示当前位置的空气质量,分析巡航数据,并根据移动 轨迹,绘制污染地图。 

污染日历:根据每个月监测站点监测的各污染物数据,自动生产污染日历。 

报表分析:自动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分析报表,报表自动填充。 

数据时序趋势:提供同比环比、排名、分析报表、分析报告和达标天分析功能。 

运维分析:实时监控前端监测设备传感器状态,及时上报故障信息。 

报警分析:报警信息推送、数据异常、超标,传感器故障等现象发生时,平台实时报警提示,并可推送至手机微信公众 号或APP同步提醒。 

数据大屏:数据可视化监管大屏显示,一体化呈现数据变化趋势,单站点或区域化数据分析,方便监管。 

移动监管:提供微信公众号以及手机APP(安卓版)服务,满足移动监管需求。


应用模块

环境监测监控 

构建“互联网+环保”理念,建设监测与监控一体化平台,实现污染源、水质、空气质量、噪声、土壤、恶臭 等在线监测,同时结合“时”“空”“物”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污染源分析,为预测预警、执法指挥提供有利 的数据支撑。 

污染源监控监管 

结合大数据分析模型,由点及面,网格化全面覆盖,刻画污染扩散轨迹,实现污染溯源,趋势预测,形成对污 染源企业的生命周期监管,掌握企业环境行为的详细情况,为污染源的监管提供科学的数据决策支持。

image.png


image.png

生态环境执法监管 

将执法车作为环境监测工具,对范围内的区域进行移动式动态监测,既能了解区域内污染情况,又能对管辖范 围内污染进行监控,监测数值实时显示。实现区域范围内宏观到微观的全面监控,形成环境污染社会共治、联 防联控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image.png

环保综合应急指挥 

建立现场应急业务数据库,以应急指挥和决策分析为基础,支持远程画面实时监控,云台控制界面,实现应急 处理预案电子化、可视化、可控化界面,为应急指挥提供强有力支持。

image.png

image.png

生态环境综合展示 

结合地理信息数据与环保专题数据,集成环境监测数据、污染源与污染物变化趋势、达标率分析综合执法数据 、环境数据排名数据等,促进多方资源共享,探索生态环境现况,直观展现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综合提 高环境事件的预警能力。

image.png


image.png

环境质量改善决策 

基于环境数据中心资源,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实现环境质量智能化综合评价,支持环境形势综合研判 、环境政策措施制定、环境风险预测预警、环境改善任务监督落实、提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为环境质量 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信息发布 

集成多种发布方式,加强相关监管部门与企业,公众间的交流,实现环境数据对外开放,为公众展现生态环境 质量现况,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了解的需求,提供正负环境信息服务能力以及公众参与环保 的意识。

image.png